| 类器官毒理学

作为药物研发中关键的一环,药物毒理评价影响了药物研发的各个阶段,如药物设计、先导化合物优化、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与临床阶段不良反应评价等。然而,临床阶段的非预期性药物毒性占临床实验失败的20–30%,是导致众多药物研发失败以及上市后撤市的重要原因。这也说明目前的临床前药物毒性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早期药物发现阶段,药物毒性评价以2D细胞系以及动物实验为主,但2D细胞培养常用特定细胞系,与体内多细胞组织及其生理功能差异较大;动物模型虽然具有整体性,但无法克服种属差异性,完全反映人体内的真实情况。


这些模型的局限性不可避免的造成了药物毒性预测结果不能与人体真实反映的一致性。并且随着各类型新型药物的发展,如抗体药物、核酸药物、细胞药物等,毒理评价不断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需要产生更多的与人体生理相关的新型评价体系,这有助于改善检测和预测药物引起的毒性以及揭示药物毒性产生的特定机制。如iPSC 诱导细胞、类器官及器官芯片模型。


类器官毒理学测试服务

药物肝毒性、肾毒性是国内外多种药物撤市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药物研发失败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为了更准确的评估药物的安全性,临床前药物安全评价模型至关重要。目前药物毒性评价常用的体外模型主要是2D培养,这种培养方式难以维持细胞的立体结构形态和细胞间的联系,使其与体内的真实情况差异较大。而基于3D 类器官进行药物毒性评价,不仅较为真实的反应测试药物在体内的情况,而且相较于动物模型来说可在短期内完成对化合物毒性评价与毒性机制的探究,缩短研究周期,同时大大减少实验动物的使用。

服务流程

案例展示

研究人员将基于肾类器官的毒性模型与不同浓度的顺铂和其他类似化合物一起用于模拟药物诱导的肾损伤。经过诱导后,iPSCs培养14天分化为类器官。使用“Read-on-ski”系统进行连续成像,以监测多孔培养板中肾类器官的形态特征。随后,计算机视觉系统以数字方式将类器官进行分类标记,并监测其顺铂诱导(0、50或100 μmol/L)情况,作为内部对照,用于毒性筛查的比较。该研究成果由艾名医学与华东科技大学、广州中科院等科研单位共同研究发表,于2022年7月15日发表于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


使用“Read-on-ski”系统进行顺铂毒性分析

项目咨询


细胞组学基因组学类器官医疗器械


商务联系
shijie@testworldlab.com
400-961-3380
王老师